數字金融時代,每一張銀行牌照都承載著探索普惠金融和未來銀行形態的使命。
12月11日晚間,招商銀行公告獲准籌建招商拓撲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拓撲銀行)。招商銀行與京東數科旗下網銀線上(北京)商務服務有限公司(簡稱網銀商務)共同發起設立獨立法人直銷銀行,雙方入股比例分別為70%、30%。
過去十年,在監管的大力推動下,中國的普惠金融發展成效卓著。但是,監管並未止步於此。“金融供給不平衡不充分與金融需求多層次多樣化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實現金融的普惠性目標還需要做許多工作。”今年10月的金融街論壇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指出。
如何合理利用數字化創新,推動金融普惠化進程,仍是眼下監管與行業共同探索的核心命題。誕生於此際的拓撲銀行,定位於純線上服務普惠客群,對於開墾數字普惠試驗田的意義深遠。
定位普惠:金融生態體系漸豐
14.8萬億元,這是全國銀行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9月末餘額。不到兩年,這一數據近乎翻倍,但是覆蓋到的小微客群仍有限。全國工商聯今年5月發佈的《2019-2020小微融資狀況報告》顯示,78%被調研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仍面臨融資缺口,其中48.5%的融資缺口在10萬元以下。
為引流金融活水滲透小微經濟,監管近年來力圖構建多層次、包容性金融體系。“既要有綜合經營的一站式機構,也要有特色化的專業機構。不同類型的金融主體堅守定位,取長補短,相互競合,共同構築茂盛的金融森林。”郭樹清如是説。
此次批籌直銷銀行,可以理解為完善多層次金融體系的一次重要嘗試。這張新型銀行牌照的意義頗深——一是紮根普惠,其圈定的業務範圍即是圍繞普惠金融開展業務。二是強調金融數字化,形態上,無物理網點、純線上經營,是典型的數字銀行;股東方面,優選傳統銀行和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的頭部玩家,融合二者基因,旨在以技術手段更好地服務普惠客群。
面對普惠金融的資訊不對稱、運營成本高等“痛點”,新批籌的拓撲銀行有望基於股東賦能,形成更強的獲客、風控和運營能力,在技術、人才、機制的支撐下為用戶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優品質的金融服務。
從2015年落地首批民營銀行試點,到2017年誕生首家直銷銀行,再到招商銀行與京東數科發起成立拓撲銀行,“金融森林”不斷豐茂。新的市場參與主體加入,可與現有持牌機構、金融科技公司錯位補充、競合發展,共同疏通下沉市場的金融渠道。
補位股東:抓住下沉市場的數字化機會
對招行而言,這更是一場自我主導的革命。
作為最早一批投入數字化轉型的傳統金融機構,招行的數字化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功,已孵化出“招商銀行”“掌上生活”兩大月活用戶破億的APP。
但愈是深入用戶場景,愈是看到創新不是單純的“大船調頭”,而要分兵突進。這就需要一支調度靈活、快速試錯的“先頭兵”,沉到市場的底部,走到變化的前面,摸索出數字銀行發展的新路子。
站在招行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區的關鍵時點,新設的拓撲銀行承擔起了在下沉市場補位股東的重要角色。直銷銀行誕生於網際網路,沒有歷史轉型的包袱,輕裝上陣。經營模式上,擺脫了線下網點的“重資産”,更輕盈、更快速;組織體系上,擁有獨立靈活的機制,以適應業務的快速切換和迭代;市場定位上,對股東既有客群形成差異化補充,抓住尾部客戶;風險隔離方面,以獨立子公司的形式,將創新風險限制在可控範圍內。
引入行業外部的股東資源,是招行在數字化時代探索業務模式的重要嘗試。背靠京東逾4億的月活用戶數、全球2600多家品牌和數十萬第三方商家,京東數科擁有海量的線下服務場景。公開資訊顯示,京東數科目前共計服務100萬家小微商戶、20萬家中小企業;線下物聯網行銷網路點位數超過1500萬,覆蓋超過300座城市,可觸達6億多人次;全國惠民小站數量已突破4萬家,縣域覆蓋率達70%,為超過2,700萬名用戶提供服務。它同樣需要一個對數字科技有深入理解的金融機構合作夥伴,來共同挖掘自身零售和供應鏈端交易衍生的巨大金融需求。
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的加入,帶來的不僅是技術和流量,更能碰撞出數字與場景、服務與生態的全新裂變生長。這一全新的合作模式下,拓撲銀行將協同股東雙方資源,轉化為自身的優勢能力,在普惠金融領域不斷探索可持續且可複製的新商業模式。
創新業態:以“用戶+技術”穿透市場
在傳統銀行業強風控的基石上,拓撲銀行的打法會更下沉、更線上。它沒有物理營業網點,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銀行。通過迅速迭代的技術手段和有競爭力的定價,為更多的用戶提供更簡單、更易得、更低價的金融服務。
用戶思維和技術能力,是繼承自股東的核心基因,也將滲透入拓撲銀行的骨髓,成為一切業務出發的底層邏輯和方法論。技術方面,今年上半年,招行資訊科技投入近40億,全年將超百億;其打造的一整套數字化經營模型將有力賦能其子品牌,成為開展普惠金融的核心優勢。
京東數科作為參與方,也將發揮數字科技優勢,為拓撲銀行的資訊系統敏捷能力、精準行銷等方面提供核心能力支撐。基於一站式金融行業數字化場景生態,京東數科提供“科技+産業+生態”的全套金融數字化解決方案。截至目前,已累計為各類金融機構服務近4億個人用戶,帶來超7000億存款和超過17000億元個人和小微企業短期貸款。
技術是方法,目標仍是服務用戶。未來拓撲銀行的業務模式和市場策略將圍繞用戶展開,持續性地觀察用戶需求動態,不斷和外部合作夥伴進行洽談,洞察市場未發現的需求。最終將數字能力、金融資源和服務品質全面融合,穿透各個市場圈層。
值得注意的是,“拓撲銀行”名字來源於現代數學,也映射了其數字銀行的自我定位。 “拓撲學”關注的是物體間的位置關係。這一理念下,拓撲銀行能否運用科技力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銀行和用戶之間的連接關係?“拓撲型”服務是否會成為未來銀行的一種展業形態?這一切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