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觀點

惶惶三月:通脹真的來了嗎?

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丁安華


今年以來,伴隨疫苗加快接種,經濟恢復前景樂觀,市場的通脹預期迅速升溫。驅動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從不到1%快速升至1.5%,上行50多個基點,導致全球股票市場大幅波動。投資者心態惶惶然,對通脹上行的擔憂加劇。

在全球經濟邁入疫苗復蘇的關口,通脹真的要來了嗎?

一、驅動通脹預期上行的因素

目前,主要經濟體的通脹數據持續處於較低水準,仍低於2%的央行目標(圖1)。不過,金融市場更加關心通脹預期指標,而不是落後的實際通脹統計數據。今年1月美國CPI同比為1.4%,2月上升至1.7%,基於通脹保值債券(TIPS)所隱含的通脹預期上升更快,截至3月11日,盈虧平衡通脹率已升至2.51%。實際通脹數據與市場通脹預期的背離正在擴大(圖2)。

可見,投資者對通脹上行的擔憂正在加劇,驅動這一變化的因素有三:

一是“疫苗復蘇”。從週期的角度,美國的通脹率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回升(圖3),反映了疫情的演變對經濟的影響。今年,隨著疫苗接種的上升和新增確診的回落,全球經濟活動加快恢復,推升CPI水準,進而強化通脹上行的預期。

二是“財政主導”。去年,美國共實施了四輪疫情救助計劃,總額高達3.9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兩成。其中超過六成是對居民的現金補貼,支援消費支出回升,帶動CPI上行。年初,拜登政府提出1.9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方案,其中包括近1萬億美元的居民部門補貼。這一方案,正值經濟復蘇和就業恢復的階段,進一步強化通脹預期。

三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截至2月底,RJ-CRB指數上漲9.3%。能源和工業品漲勢尤為明顯,LME錫價上漲33.9%,WTI原油價格上漲29.2%,LME銅價上漲18.5%。其中,原油價格與美國的CPI走勢高度相關,且存在明顯的領先-滯後關係(圖4)。去年底OPEC+會議達成新減産協議(注1),支撐全球原油價格穩步上行。加之全球經濟逐步復蘇,以及美國暴風雪和凍雨天氣對原油産量的負面影響,原油價格明顯上行。

圖1:主要經濟體的通脹率持續處於較低水準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2:美國實際通脹與市場通脹預期背離擴大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3:美國通脹率自去年第三季度開始回升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4:原油價格與美國CPI走勢高度相關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二、展望:通脹預期如何兌現?

市場對通脹上行的預期已經出現了,投資者現在擔心的是通脹預期將如何兌現?是溫和的再通脹,還是持續性的高通脹,或是更加可怕的“滯漲”(Stagflation)?

首先,通脹預期的確是實際通脹的領先指標(圖5),一般領先2至3個月。若這一關係繼續成立的話,二季度美國CPI將突破2%。在美國1.9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方案落地和OPEC+減産協議的推動下,這一前景的可能性增加了。一方面,9月之前,符合條件的居民將收到1,400美元(注2)的支票,失業人士每週還可得到300美元的聯邦補貼。參考去年3月“關懷法案”實施後的經驗,今年第二季度美國CPI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另一方面,3月OPEC+會議達成協定,維持原有減産計劃不變。這一決定可能繼續推升原油價格。截至3月11日,WTI原油價格已升至65元/桶,而去年3月份原油價格處在歷史低點(注3)。

不過,財政刺激對通脹的拉動,大概率將難以持續。此輪財政刺激方案對美國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是短期的,大約半年。重要的是,隨著美國經濟繼續復蘇,進一步財政刺激的概率明顯下降,必要性也將下降。所以,我們傾向於認為,財政刺激對通脹的拉升,可能是短期的,長期通脹前景仍然溫和。

而且,油價對通脹影響的方向存在疑問。目前油價上行主要來自於原油供需的不均衡,特別是減産協議對供給的約束。歷史上,這種約束並不穩固,油價上升刺激生産,“囚徒困境”通常導致供給增加。更重要的是,美國重回巴黎氣候協議,能源消耗結構調整勢必加快,石油能源的需求趨於下降。

最後,基數效應制約了通脹運作的整體形態。去年美國CPI指數走勢“前低後高”,整體呈“耐克型”走勢。因而,去年的CPI價格基數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今年的通脹水準。相應地,今年美國通脹同比將呈“前高後低”,高點大概率出現在第二季度;受高基數的影響,三四季度通脹同比將有所下行。

所以,持續性的高通脹,理據不足。從十年與五年盈虧平衡通脹率看,十年盈虧平衡通脹率的上升斜率較為平緩,市場的長期通脹展望仍然穩定(圖6)。至於所謂“滯漲”,就更加難以成立。美國1970年代的“滯漲”,表現為經濟增長停滯而通脹和失業率快速上行,根源是兩次石油危機導致的油價和工資螺旋式上漲對供給端的大幅衝擊。現在的情況是,美國經濟處於恢復增長通道,通脹雖有抬頭但仍處於歷史低位。同時,技術進步和全球化降低了勞動成本,“工資-物價螺旋”發生概率下降。而且,油價對消費物價的影響遠小于上世紀七十年代。

圖5:通脹預期是實際通脹的領先指標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6:長期通脹展望溫和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三、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會轉向嗎?

美聯儲貨幣政策實行“雙目標”框架,即充分就業(Maximum  Employment)和物價穩定(Price  Stability)。近十年來,美國的通脹一直處於較低水準。疫情衝擊下,失業率大幅上升,通脹的波動依然較小(圖7)。與歷史上盯住通脹目標不同,就業成為當前美聯儲關注的核心目標。

去年8月,美聯儲對貨幣政策框架進行了修訂,將錨定2%的“對稱”(symmetric)通脹目標調整為“平均”(average)通脹目標(注4)。這一調整實際上允許美國通脹在一段時間內超越2%,以“補償”之前持續低迷的通脹。

當前,美國經濟尚未完全恢復,就業仍遠低於疫前水準。今年2月,美國非農就業人數仍低於疫前水準約1,00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臨時性失業人數隨著防疫措施的放鬆而快速下降,從去年4月的1,800萬高點下降至223萬人,但仍高於次貸危機時期的高點(189萬人);但永久性失業人數反而持續上升,從去年2月的130萬人一路升至350萬人(圖8)。

就業形勢是美聯儲堅持鴿派立場的主要原因。3月5日,鮑威爾在華爾街日報就業峰會上重申,經濟離就業和通脹目標還有一段距離,美聯儲將繼續維持目前的寬鬆貨幣政策(注5)。

重要的是,美聯儲認為美國並不會發生持續的惡性通脹,這點與我們的判斷一致。在老齡化、智慧科技和全球化的影響下,長期價格展望承受下行壓力。有趣的是,經濟恢復增長,通脹回升至目標水準,正是貨幣當局樂見的現象。所以,貨幣政策沒有轉向或收緊的必要。

圖7:美國通脹一直處於較低水準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8:美國就業持續低迷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四、對我國貨幣政策及金融市場的影響

目前我國CPI和PPI仍處於歷史較低水準(圖9),由於主要大類資産均由美元定價,若美國形成通脹風險,將溢出到全球,對我國物價指標形成負面衝擊。整體來看,對我國的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主要體現在PPI上,對CPI的影響較小。

究其原因,我國PPI的主要構成是生産資料價格(圖10),而大宗商品價格與生産資料價格之間有較好的領先-滯後關係(圖11)。大宗商品價格上行將形成“輸入型通脹”(注6),拉動PPI持續上行。

圖9:我國通脹率仍處在歷史較低水準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10:生産資料是我國PPI變化主要驅動力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美國通脹上升對我國CPI的直接影響有限。原油價格上行,主要影響CPI非食品項中的居住(水電燃料)與交通和通信(交通工具用燃料)。這兩項無論是從權重還是拉動力來説,對整體CPI的擾動有限。

因此,今年我國CPI大概率將保持溫和上漲,全年中樞將處於1.5%附近。一方面,我國CPI的主要驅動因素為食品項(圖12),自2018年起,我國CPI持續處於“豬週期”中。去年CPI持續下行主要是源於豬肉供給恢復疊加高基數效應所導致的豬肉價格同比快速下行。在供給持續增加下,今年豬肉價格將整體低於去年,對CPI形成下行壓力。另一方面,從有效需求來看,今年在有效防疫及疫苗推廣下居民信心恢復,國內消費需求逐漸復蘇釋放,服務性消費景氣度將從低位回升,支撐核心CPI持續向上修復(圖13)。結合能源、食品和核心CPI來看,今年我國CPI將隨著經濟的穩定恢復上升,並處於合意的通脹區間。

圖11:大宗商品價格領先於PPI生産資料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12:食品項是我國CPI變化的主要驅動力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與美國不同,我國貨幣政策實行的是“多目標”框架(注7),主要為價格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面對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蘇,回歸中性將成為貨幣政策的基調。《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政策“不轉急彎”,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將成為央行的工作重心。《政府工作報告》設定3%的CPI通脹“上限”,為貨幣政策預留了充分的相機抉擇空間。

不過,美國通脹預期上行以及收益率曲線陡峭上升,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不可小覷。一是中美利差收窄,人民幣升值壓力明顯緩解(圖14);二是長端利率上行,資本市場的估值調整壓力加大,股票價格波動加劇;三是名義價格上行,相關企業盈利改善,資本市場的風格轉換加快,結構性機會與風險共存。

圖13:我國CPI與核心CPI持續下行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14:中美利差回落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五、結語:好通脹,壞通脹

2021年,全球終於迎來疫情結束的曙光,“疫苗復蘇”大幕逐漸開啟。通脹預期先於經濟復蘇,呈現出快速上升的勢頭。市場普遍擔心,各國脆弱的經濟均無法再承受通脹的再度衝擊。值得慶倖的是,目前看來通脹上升更多來自於經濟恢復帶來的溫和“再通脹”。供給和需求的恢復,將使得通脹逐步靠近疫前水準,回復長期趨勢,持續“超調”的可能性不高。

但我們仍需防範“壞”通脹的來臨。進入新世紀,全球經濟經歷了“次貸危機”和“新冠疫情”兩次重大衝擊。可以預見,“疫苗復蘇”將帶來通脹預期上行,考慮到當前各國史無前例的債務規模,金融市場陷入極為脆弱和非常敏感的境地,也足夠令人警醒。未雨綢繆,我們要充分做好回到過去的準備。

註釋:

1-各成員國自2021年1月起每月減産720萬桶/日並根據市場情況調整下一月産量。2021年1月會議再達成協定,2-3月,沙烏地阿拉伯額外減産100萬桶/日。2021年3月會議決定維持減産規模不變,沙烏地阿拉伯將額外減産維持到4月。EIA預測,全球原油庫存將以每天60萬桶的速度下降。
2-收入小于$75,000的居民一次性發放1,400美元;收入高於$75,000的居民補貼遞減,收入高於$80,000的居民無補貼。
3-2020年3月,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無法就減産規模達成一致,沙烏地阿拉伯報復性增加原油供給,導致原油價格大幅下跌。
4-PCE(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指數的年均變化為2%。
5-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零區間,維持每月至少800億美債、400億美元MBS的購債規模。
6-在油價大幅上升的預期下,我們調升2021年中國PPI預測值:整體趨勢仍然保持“前高後低”的判斷,但將中樞值從《從頭越:2021年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展望》中的1.0%升至1.5%。
7-《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貨幣政策目標為保持貨幣價值穩定,以促進經濟增長。央行前行長周小川撰文表示,我國貨幣政策目標既包含價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促進就業、保持國際收支大體平衡等四大年度目標,也包含金融改革和開放、發展金融市場這兩個動態目標。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部分業務以當地網點的公告與具體規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