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觀點

關於當前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的若干判斷 

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丁安華

嚴厲的調控措施使得住宅市場景氣出現拐點,遊戲規則相應發生深刻變化,對市場參與者——居民家庭、地方政府和開發企業——的行為産生了深遠影響。從市場運作看,居民購房行為決定商品房需求,地方政府的行為決定土地供應,房企的開發行為決定土地需求和商品房供給,中央的調控政策則構成房地産市場嚴厲的外部約束。

一、居民:購房行為

我國商品房的銷售在疫情期間意外地出現一個先跌後揚的V型小週期(圖1),去年一季度快速陷入谷底,二季度開始反彈,之後一路走高,導致去年全年銷售面積達17.6億平米,刷新歷史新高。今年以來,房地産銷售增長開始掉頭回落,説明此輪週期頂點已經過去,銷售放緩趨勢很大機會還將繼續下去。

圖1:中國房地産“新週期”逆勢開啟  

1.png

注:2021年數據為兩年平均增速

資料來源:Wi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居民購房行為,受居住偏好、預算約束和購房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從全球看,疫情對購房行為産生了顯著的影響。

首先,居家辦公加大了家庭對住宅空間的訴求,降低了方便通勤的區位要求,這在西方國家尤其明顯。以美國為例,市郊住宅的價格漲幅顯著超過市中心。截止今年7月,美國次密集城市房價漲幅達23.1%,超過最密集城市的21.1%(圖2)。這種變化,在我們中國表現並不明顯,主要是因為我國疫情“先進先出”,復工復産迅速,沒有形成持久的居家辦公常態。核心區域的商品房仍然更受青睞,一線城市二手房房價上漲15.0%,而二、三線城市僅分別上漲5.9%、4.8%。

圖2:美國人口次密集城市房價漲幅最快

2.png

資料來源:Zillow、招商銀行研究院

其次,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直接的財政補貼,提升了房地産投資的預期回報,降低了居民加杠桿的成本。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貨幣政策相對克制,作為按揭貸款定價基準的5年期LPR下調15bp,而美國30年期抵押貸款利率下調了85bp。去年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居民杠桿率分別大幅上漲了9.1和9.6個百分點,我國居民杠桿率上行4.3個百分點,漲幅位於全球較低水準(圖3)。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房價的漲幅。相較去年初,今年7月中國房價平均漲幅為6%,美國則超過19%(圖4)。

圖3: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杠桿率漲幅超我國

 3.png  

資料來源:Wi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4:中國相對克制的貨幣政策導致房價漲幅較小

4.png

資料來源:Macrobond、招商銀行研究院

此外,疫情對居民收入的衝擊出現了K型分化。高收入群體受疫情衝擊小、更多受惠于寬鬆政策帶來的資産收入,低收入工薪階層受疫情衝擊相對較大。不過,美歐在財政大規模轉移支付的推動下,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上升,提振了房租水準;而在中國,一方面在高收入群體投資需求的推動下房價不斷上行,另一方面居民平均收入增速下行(圖5)導致房租不升反降,目前仍然低於疫前水準(圖6)。

圖5:我國居民平均收入增速明顯下滑

5.png

注:2021年數據為兩年平均增速

資料來源:Wi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6:我國房租和房價出現明顯分化

6.png

資料來源:Wind、招商銀行研究院

總結而言,我國這一輪房地産價格上漲的幅度,相對發達國家而言尚算溫和,而且上漲週期的時長也比較短。這背後還有兩個原因:一是政策干預,我國迅速採取強力措施“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二是房地産施工受疫情影響的程度不同,目前西方國家的新房開工、竣工仍顯不足,供需缺口加大推動房價上行。

二、地方政府:供地行為

疫情之前,地方一般財政收入增長就已開始放緩,主要是因減稅降費的緣故。疫情暴發,地方財政收入端大幅下滑,支出端“抗疫”相關開支上升,導致財政吃緊。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出讓補充公共財政的動機顯著上升,2020年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綜合財力(一般預算收入+土地出讓收入)的比重上升了4個百分點。

地方政府的供地行為發生了明顯變化。高線城市加快推出核心地段住宅用地,供地結構向核心區域集中。目的是激發更多房企參與拍賣拿地,獲得更多賣地收入。這種策略的自然結果,就是2020年全國土地成交按面積計負增長1.1%,按價款計卻大幅增長17.4%,説明土地溢價率上升。低線城市自棚改退出後,土地成交增速明顯下滑,房企拿地向一線集中(圖7)。

圖7:2020年一線城市成交土地面積增速最高

7.png

資料來源:Wi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從中央的角度,地價上升太快,並非理想情況。進入2021年,房地産調控的主導邏輯轉向“穩地價”,成為“三穩”(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之首。中央要求地方政府提高政治站位,確保土地溢價率保持平穩。

中央為“穩地價”推出兩項新政:一是集中供地,二是土地收入劃轉稅務部門徵收。不過,第一輪集中供地的效果並不明顯,總溢價率雖較去年下降0.6個百分點,結構上仍然分化。核心區溢價率較去年上升1.5個百分點,非核心區下降4.7個百分點。核心區成交建面佔比由去年的44.9%升至54.1%。溢價率仍然偏高,部分城市被迫叫停第二輪集中供地,同時調整供地規則。

為壓抑溢價率,地方政府勢必要調整供地策略和供地結構。考慮到過去商業\辦公樓的庫銷比持續高於住宅(圖8),未來或將進一步加大住宅供地比重。預計明年的集中供地,高線城市的土地供應將向非核心區轉移,以壓低溢價率,完成穩地價的政治任務。

圖8:辦公樓和商業營業用房庫銷比高於住宅

8.png

資料來源:Wind、招商銀行研究院

三、房地産企業:開發行為

目前,房地方開發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融資約束。“資管新規”出臺後,房企通過非標融資的渠道就已經全面收緊,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降低,小型房企逐漸失去融資來源,信用供給向頭部房企集中。部分頭部房企相信“大而不倒”,反而逆勢加快擴張,通過中資美元債方式在境外融資,導致融資成本上升,財務杠桿加大,期限明顯錯配。

為維持現金流,頭部房企採取加速週轉的策略,經營行為上體現為“高開工”與“慢施工、低竣工”的背離。高開工,目的是儘早進入預售,獲取銷售回款;慢施工,目的是縮減現金流支出;在數據上表現為低竣工。2018-2019年,房地産新開工面積兩年平均增速為12.8%,而施工和竣工的兩年平均增速僅為6.9%和-2.7%。

這套把戲,當然逃不過監管部門的法眼。疫情之下,房地産銷售和價格逆勢上升,調控措施加碼,從融資渠道進一步延伸至開發主體。2020年8月,監管部門劃出三道紅線,直接為房地産企業設置杠桿率要求;12月出臺“貸款集中度”上限,約束商業銀行的房地産貸款佔比。這一套組合拳,迎頭痛擊那些長袖善舞、激進擴張的龍頭房企。

房地産開發企業的融資約束,從維持現金流轉向“降杠桿”,房企行為相應轉向,呈現出與前期截然相反的“低開工、快施工、高竣工”特徵。在預售階段,房企收取首付款和按揭款,會計處理上借記“銀行存款”(資産增加),貸記“預收賬款”(負債增加),儘管可以回流現金,但同時也使得房企負債增加、杠桿率上升。集中供地又降低了房企在拿地環節的資金使用效率,使得房企不得不壓縮拿地和新開工,將資金更多向施工傾斜,以期儘快確認銷售收入,降低杠桿水準。數據表現為,一是施工和竣工增速高於新開工(圖9),今年1-7月,新開工面積的兩年平均增速為-2.7%,而施工和竣工面積兩年平均增速分別達到6.0%和5.8%;二是疊加大宗商品價格猛漲增加建安成本,建安投資增速超過土地購置費增速(圖10)。

圖9:施工和竣工增速高於新開工

9.png

注:2021年數據為兩年平均增速

資料來源:Wi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10:建安投資增速持續高於土地購置

10.png

資料來源:Wind、招商銀行研究院

四、結語:理性回歸市場

對於居民而言,在“房住不炒”的政策目標下,房地産的投機行為將受到進一步遏制,真實的居住需求趨於理性,這部分需求受制於人口增長、新家庭組建和人口流動的變化。在人口增長放緩、老齡化趨勢加快、共同富裕的發展框架下,長遠來看,居民加杠桿的能力和意願下降,真實的居住需求制約房地産銷售的增長,進而壓抑房地産投資增長。

地方政府的供地行為,在“穩地價”的要求下,高線城市逐漸向非核心區域轉移,低線城市為吸引房企拿地可能必須推出黃金地段,城市間土地溢價率的分化將趨於收斂。各種競拍規則花樣翻新,各出奇謀,以在滿足土地財政需求的同時,控制土地溢價率。

房地産企業行為,首先是降杠桿、活下來,儘快滿足三道紅線要求。這在短期內明顯制約部分高負債企業的行為,中短期內施工和竣工面積增速將超過新開工,高杠桿民營房企的土地儲備勢必快速消耗。而國企的拿地份額上升,加上土地溢價率受壓,開發利潤有望回升,國有頭部房企的可持續發展優勢逐步突顯。

中央的調控目標是明確的,對三大市場參與主體而言,需要深刻理解房地産市場的邏輯已發生根本變化。展望未來,調控政策相機抉擇的靈敏度和強度都會上升,“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效果將逐漸顯現,房地産行業週期性特徵或將進一步弱化。居民投機炒房、扭曲的土地財政和無序擴張的民營房企,都將逐步回歸理性。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部分業務以當地網點的公告與具體規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