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觀點

高收入國家之辯:關於“十四五”規劃定量目標的思考

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丁安華


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規劃建議”),新華社同時發佈了總書記關於規劃建議的説明(下稱“規劃説明”)。這兩份重要文件,不單涉及下一個五年規劃,而且關係我國未來十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目標。

一、規劃建議和説明中的定量表述

規劃建議中,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表述上採取以定性為主,蘊含定量的方式。關於2035年的遠景目標,蘊含定量的內容只有一句,即“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除此之外,規劃建議文本中沒有提出諸如增長速度之類的其他定量發展目標。

在規劃説明中,包含多一些的定量內容。總書記説:“文件起草組經過認真研究和測算,認為從經濟發展能力和條件看,我國經濟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每人平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總書記同時要求,下階段具體編制規劃綱要時,在認真測算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量化目標。

所以,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具體量化,還是可以進一步討論的。

綜合來看,規劃建議和説明蘊含了兩個時點、兩個量化的表述:一是“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二是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每人平均收入翻一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依據這兩條線索,我們可以討論未來經濟發展的量化指標。

二、“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高收入國家以什麼為標準?這涉及到國民收入的分類。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評估和分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但是,分類體系在經濟分析、文本交流和語言溝通中仍然是必須的,目的在於為分析數據提供一種合理、有意義的方法。適當的分類便於理解問題,否則大家講的不是同一件事情,討論就失去了意義。

當前各主要國際組織分別構建了不同的分類體系,其中只有世界銀行的分類標準是依據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的高低,將各國(或經濟體)歸入不同的組別,即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類。由於中等收入範圍過寬,又進一步分為中低和中高兩類。根據世界銀行2020-2021財年的劃分標準(注1),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注2)小于等於1,035美元的國家為低收入國家;1,036-4,045美元為中低收入國家,4,046-12,535美元為中高收入國家;12,535美元以上為高收入國家。

如此分類,源於世界銀行作為重要國際發展機構所肩負的使命:以可持續的方式消除極端貧困和促進共用繁榮。也就是説,世界銀行需要甄別出其主要服務對象,以便形成差異化的資源配置和發展項目,例如為低收入國家提供低息發展貸款。

我理解,規劃説明中提到的“十四五”末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正是依據世界銀行的標準。在新華社的英文譯稿中,“高收入國家”被譯為“high-income countries”,與世界銀行分類體系的用詞一致。

按現行標準,以每人平均國民收入計,高收入國家的門檻為12,535美元。2019年,我國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為10,410美元,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僅一步之遙。按照規劃説明的要求,“十四五”期間名義國民收入年均增速達到3.5%就能實現這一目標(注3)。

所以,有學者認為,考慮明年可能實現10%以上的名義增長,假定後年回歸潛在增速5.5%,加上人民幣匯率升值,最早2022年或2023年,我們就能達到現行的高等收入國家標準。即使考慮世界銀行對高收入國家門檻的調整,最遲到“十四五”規劃末期,中國也將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圖1)。

圖1:我國即將邁入“高收入俱樂部”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這一判斷,數學證明上是簡單而有力的,當然也是對的。中國作為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成功地跨越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幾乎是肯定的。這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篇章,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值得我們引以自豪。

三、追問斧柯年:高收入標準的含義

下一個五年規劃期,我們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媒體報道連篇累牘,學者專家紛紛發言,洋溢著幸福而激動的情緒。這點可能與普通民眾的感受大相徑庭,畢竟我們國家有6億人口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我們真的就這樣高收入了?

經濟分析需要刨根問底的勇氣。我們要追問一下,為什麼現行高收入國家的標準是每人平均國民收入12,535美元,它是如何得來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現實意義又是什麼?

讓我們回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最初,在1976-1986年間,世界銀行將各國分為低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以及代表高收入的“工業經濟體”(industrial economies)和“高收入産油國”(high-income oil exporters),其中“工業經濟體”以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為標準。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分類體系逐漸出現了不一致之處。例如在1988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被列為“工業經濟體”的西班牙每人平均國民收入低於當時被列為中等收入國家的以色列和新加坡。

為此,1989年世界銀行重新定義和劃分了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一直沿用至今。1989年世界銀行以1987年計價的每人平均6,000美元,重新確定了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取消原來的工業經濟體和高收入産油國分類。這一標準的確定,其背後的邏輯基於以下兩點:一是依據1987年所有高收入國家每人平均國民收入平均值的一半(49.3%);二是當年OECD成員國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的最低水準,即西班牙的6,010美元。

自此以後,世界銀行每年根據美國、英國、日本和歐元區(注4)的通脹對收入標準進行調整。所以,現行的12,535美元,其實際價值是恒定的,按1987年價格計算還是6,000美元。世界銀行分類方法假定,1987年以來高收入國家的標準隨時間保持不變。

當我們了解了這些背景,就應該感覺到這裡好像有些問題。在過去的33年裏,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同身受。隨著經濟的發展,繼續沿用1987年標準捕捉不到人類社會技術進步和生活水準的真實變化。

讓我們再回到世界銀行分類背後的邏輯。1987年,高收入門檻是所有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的50%。到2000年,這一比例下降到41%;到2019年進一步降至30.9%。若沿這一趨勢外推,2025年這一比例將繼續降至27.2%附近(圖2)。也就是説,高收入的門檻離均值的50%越來越遠。顯然,世界銀行原有的分類邏輯在今天已不再成立。

再看1987年高收入國家的“門檻國”西班牙。當時其每人平均收入是6,010美元,現在已達30,390美元(圖3),即使按1987年價格計算,也大大超過當年的水準。這反映了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實際收入增長。所以,6,000美元不變價格的標準,是一個落後於時代的門檻。簡而言之,世界銀行的現行分類標準,只考慮了通脹,卻忽略了增長。

圖2:高收入國家門檻持續下降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3:西班牙每人平均收入與“門檻”之差持續走闊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肯定的結論:相對於1987年而言,今天的高收入國家標準下降了,而且離真正意義上的高收入越來越遠。

1987年的高收入國家有35個,佔全部經濟體的23.8%;2019年已增至83個(圖4),佔全部經濟體的比重跳升至38.1%(圖5)。

圖4:高收入國家數量持續上升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5:高收入國家佔比持續上升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進一步觀察高收入國家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的分佈,不難發現各國離散/分化的程度隨時間不斷走闊。高收入俱樂部中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1987年為20,182美元,至2019年已升至72,870美元(注5)。在此期間,高收入國家的每人平均國民收入的標準差由5,372美元升至19,771美元。最新數據顯示,1987年首批進入高收入俱樂部的國家在收入分佈中大多高於中位數,其後新晉的國家則大多位於收入分佈的底端(注6)。(圖6)。

圖6:“高收入俱樂部”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持續分化

注:1. 箱線圖(box plot)中,箱體的上下邊緣和中間粗線分別代表分佈的75分位,25分位和中位數,上下兩條線代表了絕大多數樣本的分佈範圍;2. 為更好地顯示整體分佈,圖中不含百慕大和列支敦斯登兩個離群值。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因此,我們可能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收入國家:基於世界銀行的分類邏輯,中國即將跨進的是1987年的高收入國家行列,而不是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真正的高收入國家。對此,國人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可自鳴得意。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正如總書記在規劃説明中所指出的,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四、遠景目標:找到我們正確的位置

規劃建議中對遠景目標的定量表述是,到2035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根據規劃説明,到2035年是“翻一番”的概念,即經濟總量或每人平均收入翻一番。所以,在規劃編制者看來,翻一番就等同於到達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這裡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一是翻一番的遠景目標是否能夠實現?二是實現翻一番是不是就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首先,實現2035年翻一番的遠景目標,我國的年均經濟增長需要保持在4.7%附近。大部分人認為這是未來15年的潛在增長水準。在我看來,要實現這個潛在增速,是有難度的。過去的三個五年規劃期,我國經濟增長的實際增速持續下降,中樞降幅達到5.5個百分點(圖7)。未來十五年,潛在增速的降幅還會持續,特別是在人口快速老齡化和外部形勢日趨惡劣的背景下。平均保持4.7%的增速,的確不容易,極具挑戰性,需要在改革發展上付出更多更艱苦的努力。

圖7: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持續下行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招商銀行研究院

圖8:IMF發達國家與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中位數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IMF、招商銀行研究院

其次,實現翻一番是否就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也是值得討論的。世界銀行以收入水準分類,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則以發展水準來界定。目前,IMF在其《世界經濟展望》中將39個國家歸類為“發達經濟體”(advanced economies),顯然較世界銀行83個高收入經濟體的尺度要求更高也更加嚴格。比較IMF發達國家與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的每人平均收入中位數,在2005年之前基本一致,但最近15年差距逐漸拉大,説明IMF與世界銀行的分類體系出現了明顯背離(圖8)。要麼是IMF的標準過高,要麼是世界銀行的標準過低,答案並不難得出。

如果我們定位於中等發達國家,即便每人平均收入翻一番超過20,000美元,相較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國家中位數仍有差距(2019年為29,050美元),距離IMF所列發達經濟體中位數則更加遙遠(2019年為42,980美元)。

若考慮人口因素,目前IMF界定的發達經濟體,人口一億以上的只有美國和日本,五千萬以上的只有德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事實上,對我國而言,對標北歐每人平均收入奇高的人口小國沒有意義,我們還是應當對標5,000萬人口以上的大國。從更長遠的角度出發,全面對標七大工業國(G7),才是更具挑戰性的目標(圖9)。

圖9:G7國家每人平均國民收入顯著高於“高收入俱樂部”中位數

注:1. 箱線圖(box plot)中,箱體的上下邊緣和中間粗線分別代表分佈的75分位,25分位和中位數,上下兩條線代表了絕大多數樣本的分佈範圍;2. 為更好地顯示整體分佈,圖中不含百慕大和列支敦斯登兩個離群值。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招商銀行研究院

總結起來,我的看法是,“十四五”末達到世界銀行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應該是沒有困難的。但是,世界銀行的分類標準已經明顯落後於時代,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找到我們正確的位置。在人口老齡化、外部環境日趨嚴峻的大背景下,2035年我國要實現經濟總量翻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仍然極具挑戰性。

註釋
1-為便於統計,世界銀行每年7月1日發佈下個財年分類標準,以各國上一年的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數據為基準。例如,世界銀行于2020年7月1日發佈2021財年統計標準,是基於2019年的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數據。
2-世界銀行採用統計國民總收入的方法為“圖表集法”(Atlas Method),即以美元為統一計價單位,使用三年平均匯率計算各國國民收入,以便進行跨國橫向比較分析的計算方法。
3-以2021年名義國民收入增速4%,“十四五”期間人口年增速0.35%計。
4-歐元區成立前為德國和法國。
5-高收入國傢俱樂部中,1987年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最高值為瑞士的25,650美元,最低值為西班牙的7,110美元(回溯調整值);2019年最高值為瑞士的85,500美元,最低值為羅馬尼亞的12,630美元。
6-首批高收入國家/地區中,近三年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持續低於中位數水準的為巴林、沙烏地阿拉伯和中國台灣;新晉高收入國家/地區中,近年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持續高於中位數的只有開曼群島和中國澳門。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部分業務以當地網點的公告與具體規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