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電信網路詐騙 保護個人金融資訊

    電信網路詐騙是指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網路和短信方式,編造虛假資訊,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端、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給犯罪分子打款或轉賬的犯罪行為。


    一、電信詐騙識別要點
    囗訣:謹記“十個凡是,六個一律”。
    ①十個凡是,都是詐騙。
    凡是自稱公檢法要求匯款的;
    凡是叫你匯款到“安全賬戶”的;
    凡是通知中獎、領取補貼要你先交錢的;
    凡是通知“家屬”出事先要匯款的;
    凡是在電話中索要個人和銀行卡資訊的;
    凡是叫你開通網銀接受檢查的;
    凡是叫你賓館開房接受檢查的;
    凡是叫你登陸網站查看通緝令的;
    凡是自稱領導(老闆)要求匯款的;
    凡是陌生網站(連結)要登記銀行卡資訊的。
    ②六個一律。
    只要一談到銀行卡,一律挂掉電話;
    只要一談到中獎了,一律挂掉;
    只要一談到是公檢法稅務或領導幹部的,一律挂掉;
    所有短信,但凡讓點擊連結的,一律刪掉;
    微信不認識的人發來的連結,一律不點;
    所有170開頭的電話,一律不接。

    二、如何防範電信網路詐騙
    騙子都是利用受害人趨利避害和輕信麻痹的心理,誘使受害人上當而實施詐騙犯罪活動的。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應從以下幾方面提高警惕,加強防範意識,以免上當受騙。
    ①克服“貪利”思想,不要輕信麻痹,謹防上當。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不會掉餡餅。對犯罪分子實施的中獎詐騙、虛假辦理高息貸款或信用卡套現詐騙及虛假致富資訊轉讓詐騙,不要輕信中獎和他人能辦理高息貸款或信用卡套現及有致富資訊轉讓,一定多了解和分析識別真偽,以免上當受騙。
    ②不要輕易將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訊資訊等家庭、個人資料洩露給他人。對於家人意外受傷害需搶救治療費用、朋友急事求助類的詐騙短信、電話,要仔細核對,不要著急恐慌,輕信上當,更不要上當將“急用款”匯入犯罪份子指定的銀行賬戶。
    ③遇到疑似電信詐騙時,不要盲目輕信,要多作調查印證。對接到培訓通知、冒充銀行、公檢法機構等聲稱銀行卡升級和虛假招工、婚介類的詐騙,要及時向本地的相關單位和行業或親臨其辦公地點進行諮詢、核對,不要輕信陌生電話和資訊,培訓類費用一般都是現款交納或者對公轉賬,不應匯入個人賬戶,不要輕信上當。對於來電聲稱是公安、檢查、法院、銀行等的電話號碼,務必多方印證,嘗試回撥電話核實,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改號軟體等手法冒認電話號碼。
    ④正確使用銀行卡及銀行自助機。到銀行自動櫃員機(ATM、CRS等)存取遇到銀行卡被堵、被吞等以外情況,認真識別自動櫃員機的“提示”真偽,千萬不要輕信和上當,最好撥打自動櫃員機所屬銀行電話的客服中心了解查問,與真正的銀行工作人員聯繫處理和解決。
    ⑤日常應多提示家中老人、未成年人注意防範電信詐騙,提高老人、未成年人的安全防範意識。犯罪分子通常喜歡選擇相對容易上當受騙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作為詐騙目標,作為子女或者父母,除了自己注意防範電信詐騙外,應積極主動向家中老人、未成年人傳遞防詐騙的知識,為我們敬愛的長輩和需要呵護的下一代築起防詐騙的知識圍墻。

    三、日常注意個人資訊保護
    個人資訊,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資訊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資訊,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資訊、住址、電話號碼等。個人金融資訊包括個人身份資訊、個人財産資訊、個人賬戶資訊、個人信用資訊、個人金融交易資訊、衍生資訊,以及金融機構在與個人建立業務關係過程中獲取、保存的其他個人資訊。個人金融資訊是金融機構日常業務工作中積累的一項重要基礎數據,也是金融機構客戶個人隱私的重要內容。如何收集、使用、對外提供個人金融資訊,既涉及到金融機構業務的正常開展,也涉及客戶資訊、個人隱私的保護。如果出現與個人金融資訊有關的不當行為,不但會直接侵害客戶的合法權益,也會增加金融機構的相關風險。
    我們應妥善保管銀行卡、身份證、電子銀行認證介質等,拒絕出租、出借或買賣行為;不向他人隨意透露銀行卡號、賬戶密碼、有效期、安全碼、身份證號、短信驗證碼等重要資訊;下載安裝App或在第三方辦理業務時,留意相關授權許可權,仔細閱讀相關協議和合同條款,審慎填寫個人資訊,避免重要資訊被過度蒐集或非法使用;不隨意丟棄業務單據、ATM憑條、信用卡對帳單和刷卡單據等交易憑證,提供身份證複印件時註明用途,以防被人挪作他用。